香港之困痛与生存之加密交易劫合规所的生死
当彭博社爆出香港BC科技集团考虑出售旗下OSL交易平台的消息时,作为圈内人的我不禁摇头苦笑——这就像看着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在聚光灯下艰难表演。虽然OSL内部人士向DeThings表示报道不完全属实,但明眼人都知道,香港持牌交易所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记得去年和几位圈内好友在兰桂坊小聚时,有人打趣道:"现在香港的加密牌照就像奢侈品,买得起的人用不起,用得起的人买不起。"这话虽然戏谑,却道出了实情。据我了解,从申请到运营,一家合规交易所至少要准备3000-4000万港币的启动资金,这还没算每年2000万左右的营运费用。这让我想起去年接触过的一家深圳公司,他们原本兴致勃勃地想在港布局,但看到这份"价目表"后,连夜收拾行李回了大湾区。 刘红林律师说得很实在:"合规是个无底洞。"确实,除了真金白银的资金门槛,还要组建合规团队、搭建风控系统、聘请持牌负责人(RO),据说现在RO的行情都涨疯了。更夸张的是,连私钥备份都要放在香港本地,这让我想起当年某交易所因为把备份放在瑞士而躲过一劫的故事。 前阵子和HashKey的一位朋友喝下午茶,他苦笑着说:"我们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看着外面的野猫们大快朵颐。"持牌交易所只能交易极少数币种,连最基础的杠杆业务都做不了。相比之下,那些离岸交易所就像开在公海上的赌场,什么刺激玩什么。 看看OSL母公司BC科技的财报就明白了:半年亏损9500万,交易量腰斩。这让我想起美国Coinbase的遭遇——明明是最合规的"好学生",却被币安这样的"野孩子"按在地上摩擦。2021年一季度,Coinbase赚8个亿的时候,币安已经闷声发大财赚了30亿。 港科大汪扬副校长说的"持牌被杀"确实精辟。现在的持牌交易所就像被捆住手脚的拳击手,既要挨监管的拳头,又要防竞争对手的暗箭。一位资深从业者跟我说:"这就好比让你开餐厅,但不准卖主食,只让卖餐前小菜,还要交天价卫生费。" 刘律师说得对,监管部门提高门槛的初衷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当合规成本高到让企业活不下去时,这个行业还怎么发展?就像我认识的一位交易所老板说的:"我们不是在和竞争对手赛跑,而是在和监管成本赛跑。" 夜幕下的维多利亚港依旧灯火辉煌,但香港加密市场的未来却笼罩在迷雾中。或许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对于香港的持牌交易所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莎翁笔下的王子更加艰难。一纸牌照,价值几何?
戴着镣铐跳舞
生存还是毁灭?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区块链世界重拾信任:Terra Luna与Cosmos再度携手
- 数字货币市场地震:抄底时机还是风险陷阱?
- Chainlink八月暴涨38%背后:历史会重演吗?一位老玩家的观察笔记
- Solana为何突然成为机构新宠?这波行情不简单
- 重磅!神秘巨鲸豪掷1.15亿扫货以太坊,5000美元目标引爆市场狂欢
- 比特币跌破11万大关背后:一场通胀数据引发的市场焦虑
- 稳定币正在重塑全球支付版图:从技术变革到金融革命
- Web3之父王者归来:Gavin Wood重掌Parity意味着什么?
- 比特币本周开局不利,市场情绪持续低迷
-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9月1日比特币、以太坊走势解读
- 深夜投资笔记:五大关键信号揭示市场走向
- 加密货币大震荡:谁在收割?谁在抄底?
- BNB的十字路口:当链上活跃度遇冷,投资者该如何抉择?
- 币圈大佬们的清晨:8月24日不寻常的24小时
- 比特币横盘之谜:蓄势待发还是强弩之末?以太坊狂欢还能持续多久
- 市场老手的观察:比特币与以太坊的绝地反击战
- Cathie Wood的投资哲学:如何在加密市场中发现下一个风口?
- 11人小团队如何打造年入11亿美金的加密界独角兽?
- 比特币财库龙头MSTR遭遇滑铁卢:一场信任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加密货币市场惊魂24小时:比特币跌破11万大关,机会还是陷阱?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