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O新融遇政深统金度解读当传技术块链上区
最近几年,金融圈里"代币化"这个概念越来越火。我作为一个在科技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亲眼见证了这股浪潮从DeFi领域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记得去年和一位投行老友喝酒时,他开玩笑说:"现在不搞点代币化项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金融创新的。"虽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这个趋势的迅猛发展。
监管新动向:香港STO新政解读
2023年11月2日,香港证监会发布了两份重要文件:《有关中介机构从事代币化证券相关活动的通函》和《有关代币化证监会认可投资产品的通函》。这两份文件被业内简称为《代币化通函》,可以说是为香港金融市场的代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个人看来,这份新政最核心的观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证监会把代币化证券看作是"穿上了区块链外套的传统证券"。就像给传统证券套上了一件科技感十足的外衣,但本质上还是那个"老熟人"。
新政亮点解析
新政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突破点:
首先,它彻底改变了2019年将证券型代币视为"复杂产品"的立场。记得2019年那会儿,我们团队帮客户处理STO项目时,光是解释"复杂产品"这个概念就要花掉大半天时间。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其次,取消了"仅限专业投资者"的限制。这个变化带来的想象空间很大,但要注意的是,公开发售制度的相关要求依然适用。
最后,明确了"最低额豁免规定"不适用于代币化证券。这个专业术语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简单来说就是代币化证券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会触发特殊的监管要求。
代币化证券的监管逻辑
新政对代币化证券的定义很有意思:只要是在证券生命周期中使用了区块链技术(DLT)的传统金融工具,都可以被称为代币化证券。这让我想起去年帮客户处理的一个案例,他们把一支美国国债基金搬到了Stellar区块链上,没想到现在证监会直接用这个例子来定义代币化证券了。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采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思路。虽然技术手段变了,但监管的核心还是看底层资产的本质。就像我们团队常说的:"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变交易方式,但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
技术带来的新风险
作为见证过多次技术变革的从业者,我特别理解证监会对新技术风险的关注。新政明确要求中介机构要特别注意两类风险:
1. 所有权风险:比如区块链分叉时资产归属如何确认
2. 技术风险:包括网络攻击、系统中断等
记得去年有个项目因为智能合约漏洞损失惨重,新政要求必须进行代码审计,这确实是必要的保护措施。
中介机构的新挑战
新政对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才储备:既懂金融又懂区块链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香饽饽。
尽职调查:不仅要调查底层资产,还要对技术供应商进行评估。
信息披露:需要向投资者清晰说明代币化带来的特殊风险。
最近有个客户跟我诉苦,说招一个既懂证券法又懂智能合约的法务实在太难了。这确实是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
香港STO实践案例
新政发布后不久,太极资本就推出了香港首个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房地产基金证券型代币(PRINCE Token)。这个案例有几个亮点:
- 最低投资门槛降至1000港元,远低于传统房地产基金的100万美元
- 投资者可以通过代币获得租金分红和资产增值收益
- 采用以太坊区块链进行结算
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代币化如何让传统金融产品变得更亲民。不过作为从业人员,我更关注的是它的合规架构设计。
未来展望
新政为香港金融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 传统金融机构能否快速适应新技术?
- 监管科技(RegTech)如何跟上创新步伐?
- 香港市场能否支撑起这个新兴的融资渠道?
作为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代币化证券最有想象力的方向可能是为中国境内资产提供新的出海通道。不过具体如何落地,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实践。
最后给同行们一个建议: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保持学习的心态很重要。我们团队每周都会组织新技术研讨会,这让我们在为客户服务时总能快人一步。如果你也在关注这个领域,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责任编辑:法规)
-
说实话,最近盯着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走势,我的眼睛都快看花了。这市场就像个喜怒无常的姑娘,昨天还给你笑脸,今天就能让你哭都哭不出来。作为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算是看明白了,与其每天盯着K线心惊肉跳,不如找个靠谱的指南针。比特币的十字路口今早打开行情一看,比特币卡在10.88万这个位置上上下下,像极了在游乐场玩跷跷板的孩子。技术面显示10.735万是个关键支撑,就像跳跳板的支点,一旦跌破,可... ...[详细]
-
周一早晨,让我们先放下上周的得失。说真的,我见过太多投资者纠结于过去的亏损或盈利了,但市场从不等任何人。就像我常对朋友说的:交易日志比懊悔更有价值,经验才是这个市场最宝贵的财富。当前行情像极了暴风雨前的宁静。虽然整体趋势明显下行,但我们都知道加密货币市场有多"任性" - 一个突发的监管消息或是机构动作就能让价格来个180度大转弯。这就像在台风天出门,既要知道风向,又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比特币(... ...[详细]
-
最近在和朋友闲聊区块链话题时,海南华铁这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一位见证过多次金融创新的业内人士,我不得不说RWA(现实资产上链)确实给传统企业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但窗户开了,能不能飞出去,还得看各家本事。记得去年上海马陆葡萄园的尝试就很有意思,把葡萄园的生产数据打包上链。现在海南华铁这个"铁老大"也来凑热闹,1000万的设备租赁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背后的门道值得玩味。这家背靠海南国资的企业,手上... ...[详细]
-
昨晚的空单策略简直不要太完美!看着账户里的数字蹭蹭往上涨,这感觉比喝冰可乐还爽。不过话说回来,今天这行情该怎么走?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BTC:多空拉锯战大饼现在这个位置挺有意思的,110000-113000这个区间就像个跷跷板。我建议激进派可以在111000附近先打个底仓,记住一定要轻仓!如果你比较谨慎,可以等到112000再动手。不过要留神113000这个关键位,万一突破了就得赶紧止损。说实话,... ...[详细]
-
作为一名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发现每当美国CPI数据公布前夕,市场总会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迹象。就像这次,比特币在25000美元关口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王者归来",阳线反包阴线的走势无疑给多头打了一针强心剂。关键点位博弈战说实话,昨天看到大饼强势反弹收复失地的那一刻,我内心是有点小激动的。记得上一次在25000附近出现类似走势还是在7月中旬,当时市场也是经历了剧烈波动后在这个位置企稳。从K线形... ...[详细]
-
说真的,最近比特币这个过山车行情看得我心脏病都要犯了。上周还风光无限地冲破12.4万美元大关,转眼就被PPI数据泼了盆冷水,呲溜一下就滑到了11.7万美元附近。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快!通胀数据成了"搅局者"说实话,3.3%的PPI数据确实给了市场当头一棒。那些整天喊着"降息要来了"的分析师们,现在一个个都闭上了嘴。我有个在华尔街做交易员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交易大厅里都在传:"通胀这个老妖怪又回来了... ...[详细]
-
每到财报季,看着那些数字游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不过说实话,我更喜欢琢磨投资大佬们闲聊时透露的只言片语,那里往往藏着真金白银。最近巴菲特又动了苹果的奶酪,顺带还买了家叫联合医保的"小公司"(虽然市值上千亿),这操作让不少财经写手又开始脑补大戏了。说实话,看到某些分析文章说"巴菲特察觉苹果危机"时,我都气笑了。要是真觉得苹果要完,老爷子早就清仓跑路了,哪会像现在这样还留着上千亿的仓位?这让我想起去年段... ...[详细]
-
作为从业多年的刑事律师,每当接到家属慌乱无措的电话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煎熬。亲人突然被拘留,面对陌生的司法程序,家属们常常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求助。网络时代虽然能轻易找到律师,但怎么判断这个律师是否真能帮上忙?这确实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案件缘起:一通焦虑的求助电话记得那天下午,助理转接进来一个年轻人。他的声音透着疲惫:"邵律师,我哥哥因为'比特币'的事被抓了,家里已经请了两位律师,可我们还是不... ...[详细]
-
最近,美联储主席的宝座之争突然变得热闹起来。Marc Sumerlin,这位曾在布什政府呼风唤雨的经济智囊,最近在CNBC节目上自爆收到白宫邀约,成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潜在人选。有趣的是,这位向来低调的经济学家一反常态地直言:"现在降息50个基点简直像1+1=2那么简单。"与此同时,Jefferies的首席市场策略师David Zervos也加入了这场角逐。这位华尔街老将更狠,直接放话说:"别被P... ...[详细]
-
说实话,看着美股一路高歌猛进,我这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都觉得不可思议。美国股市就像个被宠坏的孩子,明明已经吃撑了,还能继续往嘴里塞蛋糕。最新的MSCI美国指数市盈率已经飙到23倍了,这可是25年来最夸张的溢价水平。记得上个月和华尔街的几个老友吃饭,大家都在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市场完全不顾传统估值逻辑,越是贵的股票越有人抢着买。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疯狂,不过这次似乎有些不同... ...[详细]